首页>工作总结>工程伦理总结论文(热门20篇)

工程伦理总结论文(热门20篇)

作者:QJ墨客 工程伦理总结论文(热门20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经典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总结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以往有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改革思路存在不足,教材的针对性不高实和践教学流于形式。

1.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应积极响应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政策,面向社会,突出与市场的结合,根据社会需要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件课程体系。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在确保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对科目进行优化重组,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行技能模块化教学,减少传统的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能“在练中学”和“在做中学”。

2.编制一套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急需一套系统完整的教材,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于复杂的定理假设和设计计算可删减,以“必要、实用”为依据,增加工程实例和可感知的图文,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样亦可以采用以典型的具体工程项目为导向,把所有知识点全部穿插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上。一套完美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高职教材是保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必要前提。

3.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和考核激励制度至关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关键环节。实践课程能否增加学生的动手动力,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思维,帮助和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强化学生的时间动手能力,关键在于实践教学。首先,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知识点,岗位需求的能力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周数,体现出高职特色,要求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0%以上。从岗位核心技能训练等方面,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根据岗位的技术能力需求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这样的实践教学系列课程目标明确,有固定的考核标准。教师可根据工作中典型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按工序讲解所需的知识点。其次,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一些列实践教学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和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接近或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适应社会需要。再次,将传统的学生考试形式调整为多种考评形式,分成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实践成绩可分为设计计算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又分为:实操能力、模型制作、项目实训和多媒体技术等。最后,利用校企合作,让学生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工读结合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尽早进入职业岗位角色,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4.加快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依附于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情况。应加快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5.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一是可以将书本知识分成若干知识点,知识点都由学生采用ppt或其它形式来讲解。学生可任意领取感兴趣的知识点,事先准备,课上给同学讲解。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理解的程度和讲解的清晰度给予评价,并参考其他同学的听课情况给予一定的平时分。二是将课本知识分成若干问题,每个知识点讲解的前提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由学生自行先回答和解决。学生无法回答和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采用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事先给学生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出问题,每堂课均由教师发出“anyguestion”开始。学生提问,教师通过答疑来讲解知识点。这样的课堂效率也会显著提高。

6.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手段。有效运用文字、图片、模型、动画、实验和视频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虚拟施工工艺模型演示、动画演示、网络教学、施工现场录像演示和现场教学等,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图片帮助理解和记忆,让知识更形象生动;模型是现场的缩影,学生通过学习和制作模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动画能够直观反映所需讲解的内容,能够将文字难以清晰表达的意思生动地反映出来,更能够讲解深奥难懂的原理,可以讲解实验室无法模拟和现场无法观看的知识;视频是最真实的、反映知识的工具,一个再生动的讲解都比不上一个简单的视频,可以将课堂或者学校实训无法实现的知识点,通过预先拍摄,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教室或者实训室掌握现场所需具备和掌握的能力。

7.提高教师素质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有效性提高提供保障。“双师型”教师仍需培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不定期安排教师到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以积累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教师职称考评和晋升标准,引导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8.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开展专业竞赛。实践证明,竞赛和比赛是最能激起人类学习和超越欲望的方法。我院建工系定期开展的结构大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专业社团同样吸引了很多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对专业技能的提高添了很多助力。因此,积极开展专业竞赛,用荣誉和奖励吸引更多的同学,同时,配备专业指导老师,让学生在参赛的同时更好地习得专业技能,不仅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而且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

(2)选修专业技能课。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部分高职在教学改革上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院建工系借鉴“4+x+1”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采取第四和第五学期学生根据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向,自选专业强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践证明,学生积极性更高,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很快,获得企业的好评。

(3)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大学新平台。我院启动开发“土建类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一体化平台的开发与教育实践”的项目,旨在探索实施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实录,建立拥有校企协同开发大容量、全覆盖建筑工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系列微课程实现资源、课程一体化,建立“企业大学”服务企业教育,建立基础培训站和建筑论坛,适用建筑工程基础技能型、中高层次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高职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提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八点建议。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教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考核,加快实训基地建设,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总结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高层建筑成为都市建筑的潮流,然而高层建筑施工对施工技术却有更高的要求。一旦某个技术环节出现了差错,那么不但会威胁到居民的安全,还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殊为不利。为此,就需要加强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的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建筑工程建设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要求,以期对高层建筑施工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特点关键技术。

现代都市中,高层建筑是主要建筑结构,是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势。城市的科学技术可以从高层建筑施工上看出来,高层建筑施工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当今的城市中,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而能够技术对建筑施工质量影响甚大,为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1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相较于多层建筑,高层建筑施工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如下:

1.1建筑地基深。

稳定性对高层建筑至关重要,地基深度有一个硬性的要求,那就是要在建筑整体高度。

1/12以上。打桩时候所需桩基,也需要在整体高度的。

1/15以上,至于那些不包括桩基的长度,也要在地下室空间的高度。正因如此,一般的地基都有5米深,如果建筑属于超高层,地基的深度则需要超过20米。总的来说,地基施工十分复杂,如果施工地带是软土的话就更加复杂,故而施工时间以及成本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1.2技术要求高。

钢筋混凝土、钢材结构材料是高层建筑比较常见,故而高层建筑多会用到相关的施工技术。现浇是钢筋混凝土的主要方式,为此在实际的浇筑之前需要了解诸多施工技术,其中不但包括工业化模板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结构安装技术,还包括钢筋连接技术、建筑制品技术。此外,装饰、防水、设备等也是需要重要的内容。

1.3施工周期长。

多层建筑一般需要10个月的施工时间,高层建筑却是多层建筑两倍多的时间,要缩减高层建筑施工时间,除了减少结构施工,就是在装修时间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高层建筑,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正确的模板选择对现浇型混凝土高层建筑十分关键,利用好的话可以有效地减少时间以及成本。

1.4施工量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的面积不断增加,这就带来了巨大的施工量,日益多样化的项目,而要完成这些项目就需要更多的部门和工种。在高层建筑施工之前,就需要积极的筹备,协调好各方的关系,这无疑加大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唯有更加精确的管理,才能减少高层建筑施工量大、层数多的问题。

2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有了清晰地认识,因此在实际的高层建筑能够中,我们需要对一些关键施工技术予以分析与研究,具体包括如下几种:

2.1混凝土施工技术。

周期长、工程量大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典型特点,受到气候及工作条件的影响,混凝土的发散程度会产生变化而影响强度,这样就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要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强度,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混凝土浇筑,在施工浇筑的时候要采用分层分段施工方法,如此一来就能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连续性,施工缝不需要预留。在分层浇筑环节,需要把握的就是下层混凝土初凝时间,一旦初凝就浇筑上层混凝土,这样就能形成等级相同、连续的混凝土强度。其二,加强配比工作,计量工具要尽量精准,确保原材料的重量可以被准确称量,依据设计人员的配合比准确控制混凝土的级别,在搅拌的过程中,要注意拌合技术的应用。其三,振捣,必要的振捣工序是浇筑必不可少的。泵送混凝土装置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较为常用,在作业面上铺设混凝土的时候,施工人员应该一面进行作业面修正,一面用振捣棒进行振捣。振捣方式应该坚持两个要点,一个是从上而下,另一个是快插慢拔,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遗漏的出现。

2.2高层泵送技术。

将双渗技术应用到高泵程混凝土输送中优势明显,不但可以确保混凝土配合比涉及要求,还能保证混凝土的泵送高度。这里所说的双渗,一个是掺粉煤灰,另一个是掺化学外加剂。泵送到顶的技术可以确保泵送预设浇筑高度的实现,确保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施工质量。

2.3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从建筑功能角度来看,高层建筑上部要用小空间轴线布置,而下部正好与其相反,需要大空间轴线布置,这和结构力学正好契合。然而在实际布置的时候,由于高层下部楼层受到很大的压力,而上部的压力却不是那么大。故而下面不但需要很大的刚度、密集的柱网,还需要大量的柱墙,而到了上部墙和柱都慢慢的减少,轴线的间距也越来越大。要使建筑功能要求得到满足,就需要以常规相反的方式布置结构,上面布置小空间,而下面则布置大空间。以剪力墙布置在上部,以框架柱布置在下部,要实现这种效果,就需要设置转换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在当前的工程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随着转换层上移,应以桶装结构予以置换。

2.4深基坑技术。

为了避免建筑物倾斜、沉降等情况的发生,就需要使基坑具备更强的荷载能力,故而在基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就有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不但包括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还包括基坑支护等。正是因为高层建筑要求深基坑,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就需要采取适合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施工技术。

这就需要注意如下几点:其一,大型高层建筑往往在繁华地段,大量的管线密集分布在地基周边;其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难以得到很好地保证;其三,施工手段要安全,确保基坑工程符合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

2.5模板施工技术。

模版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整体爬模法,另一种是整体滑模法。其一,整体爬模法。一般来说筒体结构都采用整体爬模法。

具体来说,先用千斤顶将大模板顶升到位,确保其达到高层后对其进行校正,确保无误后完成混凝土浇筑环节;待楼层面与模板下口等高,水平结构施工就可以顺利进行。其二,整体滑模法。整体滑模法广泛应用于高层住宅施工中,这样对主体结构的整体性有很大的好处。此外,通过这种方式,附着、运转、管网敷设等工作将会减小,加设工具、模板装置费用也将减少,施工作业面得以扩大,施工的速度大大加快。

3总结。

如今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建筑中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主流,高层建筑不但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人口紧张问题,还能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为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以期对高层建筑施工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凡.浅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

价值工程,20xx(23).

[2]赵江波.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分析与研究[j].

城市建筑,20xx(02).

[3]梁胜佳.高层建筑施工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07.)。

[4]郭宝仓.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xx(06).

[5]蒋学勤.也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

价值工程,20xx(24).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总结

2、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3、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探究。

4、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措施分析。

6、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7、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技能创新的探讨。

8、论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9、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12、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14、建筑工程管理质量控制要素探讨。

16、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7、建筑工程项目的过程成本管理探究。

18、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中bim的有效运用分析。

19、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微。

20、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解析。

22、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分析。

23、建筑工程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

2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25、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26、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

28、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运用及实践意义。

29、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30、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31、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32、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以及创新发展分析。

34、pdca循环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5、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策略。

36、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37、建筑工程的精细化施工管理探究。

38、小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及工程管理。

39、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

40、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

41、建筑工程管理当前困境及控制举措。

42、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43、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44、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

45、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47、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49、技术创新视角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管控研究。

50、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解决措施。

51、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分析。

52、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与实施要点分析。

54、分析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

55、建筑工程的管理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56、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浅述。

57、改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

59、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

60、试分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bim的推进。

61、浅析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

62、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及解决策略分析。

64、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探究。

65、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管理建筑工程信息研究。

66、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

68、论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管理。

70、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72、建筑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73、浅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74、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75、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措施分析。

76、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77、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80、试析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价值观与创新途径。

81、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

8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3、探究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84、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86、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

88、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

89、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措施分析。

90、现场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91、研究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92、论建筑工程管理趋向国际化的创新与改革。

93、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分析以及对策。

94、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的问题及创新。

95、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中成本控制若干策略的探讨。

97、关于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分析。

99、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成效提升的方法研究。

石油工程导论总结论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国内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也正因如此,对石油工程钻井技术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石油工程导论总结论文,欢迎阅读。

而如何做好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也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该文研究者既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从我国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现状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并分析了现今石油工程钻井的主要技术,最终提出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广大同行在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分析中起到有益的参考。

伴随着我国高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先进生产工艺,开采设备已经在石油钻井工程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满足了国内社会经济生产对石油的需求量。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所以,做好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研究、创新以及完善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该文研究者即结合相关参考文献与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对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发展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不断勘探与开发,石油工程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水平被引入到石油工程技术中,使整个世界的石油能源格局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石油工业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多段压裂增产改造以及水平钻井完井技术的使用,更是大大的增加了我国油气的储备量,并从传统的地表开采转向深层、海洋等高难度的油气藏领域,大幅度的提高了我国的油气产量。也正因如此,进一步做好石油工程钻井技术与装备的创新、改善,则成为现今石油工业发展的关键。

2.1井下控制及测量技术。

信息传输、控制技术以及井下测量在石油钻井工程技术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石油钻井的自动化发展,并且增大石油产量。因此,井下控制及测量技术也是石油钻井技术中比较关键的一个部分。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石油钻井装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逐步实现了钻井装备的国产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对石油工业的控制与掌握。尤其是大功率钻井泵、机械式钻井、电动式钻井等先进钻井装备在石油工业上的应用,更是将我国的石油工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并已初步形成规模。

2.3井控技术。

井控技术,是指形成井下压力检测盒预测的技术。目前,我国在井控技术上已经能够做到四级井控的压井技术以及掌握了各种方式的实施技术。同时,一些井口装置与井控装备也逐步实现了国产化,并迈入国际化市场。其中尤为突出的则是石油钻井中的油井灭火技术,俨然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3.1我国对石油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

可以说无论是任何行业,其在生产中都离不开石油资源,也正因如此,对石油的需求,也推动了石油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目前我国各项经济事业发展迅猛,对许多工业行业而言石油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在巨大的石油需求下,引入先进石油钻井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完善石油钻井技术,进一步提高石油的勘探、开采质量与产量,早已成为石油工业的重中之重,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石油工程钻井技术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

3.2我国政府对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创新持鼓励态度。

创新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根本。尤其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行业包括石油工业在内,想要得以持久发展就必须拥有创新意识,与时共进。而我国政府对石油钻井技术的创新意识始终持鼓励态度且为其提供必备的政府支持,而这也就成为我国钻井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近20年的石油工程钻井技术发展中,我国的石油工程钻井技术与时俱进,不仅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国产技术水平也在石油工业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巩固。目前,我国的石油工程钻井技术水平俨然已经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

3.3对石油工业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石油资源,作为社会基础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布建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而言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正因如此,我国始终将发展石油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根本给,并对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不仅仅在石油工程钻井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还将石油工程钻井技术列入到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之中,这为推动我国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今世界上的石油钻井工程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总结来说,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更加深入、更加迅速、更加经济、更加环保和更加安全。伴随着这样的发展趋势,石油钻井技术在满足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之外,还可以使石油的勘探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尤其是通过分析,可以得知石油钻井技术的特点就是高技术、高投资、高汇报以及高风险。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钻井技术势必会向着集成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而不断的完善。并实现在石油钻井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从功能构建一跳传统意义上的石油通道向着提高开发采收率以及勘探成功率方面转变。而其根本目的则在于最大化的增加石油产量,所以,在未来的工作中,这就要求了广大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要加强对钻进技术的研究与分析,研发出更先进的钻进技术满足国内石油需求,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总之,石油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其不仅对我国的基础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还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正因如此,发展好石油产业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关键。而钻井工程技术恰恰在石油工业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也可以说进一步提高与创新钻井技术早已成为做好石油工业产业的重要基础,值得广大工作者深入研究与探讨。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总结

摘要: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指出了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指导老师小组化、规范设计内容、科学评价设计成果、进行公开答辩和二次答辩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是加快“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新技术应用”。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由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都从事建设、管理和设计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过程,要求把所学课程做到融会贯通,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的最后一项大作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应能将所学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能够读懂施工图纸,能够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因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重要。怎样才能保证并逐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7]。笔者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难易程度不一。

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如多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设计,小高层酒店设计,设计高层商住楼,轻钢和重型钢结构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框架结构较熟悉,对其他结构较陌生,造成选题时出现部分指导老师名下学生较多,而概预算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足的情况发生。在高层商住楼设计过程中,为使计算结果满足相关规范指标的要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模型,且后期施工图的绘制比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工作量大,时间非常紧张,基本没有手算内容。毕业设计时,涉及到的软件有pkpm、天正等。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设计不清楚、对相关规范不熟悉,因此对电算结果判断与把握不准,往往计算结果出现问题后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概念设计引导,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只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重视理论培养。要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pkpm软件计算与手算一榀框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误差的原因分析。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指导老师要求手动计算一榀框架,而有些指导老师又不作要求,导致难易程度不一样。

(二)指导老师辅导时间不足。

大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同时还承担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行政职务、科研任务、设计任务、施工管理等,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贵州大学受到编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导致指导老师严重短缺,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2名毕业生,工作量较大,一般指导老师每周辅导两次,每次2个小时,但个别指导老师每周只辅导一次,短短一个小时,无法保证辅导质量。大多学生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主动讲解,学生因为本身知识面窄,不向指导老师提问,不能形成良性沟通,导致有效辅导时间减少。

(三)毕业设计学术价值不足。

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类题目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或预算。最受欢迎的题目为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单位集中在施工单位,少数去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极少数考研、考公务员,基于此,毕业设计对于大多去施工单位的学生有较大指导作用;但对于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可设计有科研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其参与,从而对其今后研究生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对于去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可设计比较实用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以便工作后能独挡一面。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2周,结构设计11周。建筑设计时间较短,学生一般从网上下载完整的建筑图,造成部分学生的建筑图完全相同,导致后面已经进入结构设计部分时还在修改建筑图,迟迟定不下来,建议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建筑图,以避免学生在建筑图上浪费时间和金钱。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关键,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去施工单位,因而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对学生到施工单位工作也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甚至有些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概预算相关工作,应把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纳入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来。

二、毕业设计改革对策。

(一)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

学院建立标准化的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致。由各个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参与到的实际工程项目的有关数据,整理出相应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把设计题目和相应的建筑方案建档进入毕业设计题库。在被选入毕业设计题库前,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设计题目和建筑方案进行讨论,以便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基本一致。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学生可从题库从选择相应题目和方案,以避免出现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均的现象。

(二)指导老师小组化。

毕业设计可实行分小组和指导老师负责制,即要求2个老师组成一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原则上该小组题目相同,每小组由20~24名学生组成。设计过程中,每个指导老师单独辅导两次,比不分组前辅导时间增加1倍,可提高辅导的时间和效率。小组中的两名指导老师应及时沟通,并互为评阅人,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毕业设计内容规范化。

建筑工程专业结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重点,建筑设计一般只有2个星期的时间。结构设计时间长,要进行细化和标准化,如把结构设计分为电算部分(结构计算、结构施工图绘制)和手算部分,主要包括有:基础设计、地梁设计、梁板柱设计、楼梯设计等,尤其是手算部分,规定应统一,不能出现有的计算一榀框架,而有的只计算一个连续梁,出现难易程度不一致现象。做到尽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同,但最终设计成果基本相同。

(四)毕业设计评价科学化。

毕业设计的评价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设计成果评价、评阅老师对图纸完成情况及计算书评价、毕业答辩评价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比例分别为0.4、0.2、0.4,应提高指导老师在评分中的分量。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评阅和答辩往往一起进行,且答辩时指导老师也在答辩委员会成员当中,造成毕业设计评价不规范。指导老师结合日常考勤和设计成果给分;评阅老师评分时可按建筑20%,结构80%的标准制定评分细则;毕业答辩根据自我介绍、图纸情况、计算书、回答问题、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仪表等制定评分细则。在答辩问题上,也要控制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五)毕业设计二次答辩。

为了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太过松懈,在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上要求,每个组毕业答辩时,排名最后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安排,答辩更加严格,答辩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此项规定能促进学生努力完成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以避免其参加二次答辩。

(六)毕业设计公开答辩。

为鼓励优秀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对于每小组设计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答辩表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的毕业生,学院组织公开答辩推选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和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并可考虑颁发证书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大三马上进入大四即将要做毕业设计的学生。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的学习,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无论今后从事设计还是施工,都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和实践意义重大,只有学生勤于学习、指导老师准备充分、计划合理、管理科学、辅导时间充足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生学习到真本领,踏入工作岗位后能给贵州大学添光添彩。

作者:卢亚琴李莉魏艳辉王勤征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总结

为提高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文件《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土木工程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细则。

二、工作目的。

(1)知识方面。

巩固和深化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资料查阅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建设方针、政策和规定,正确使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方案论证、工程计算、理论分析、图表绘制、技术文件编写的能力,或者使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论文写作的能力。

训练学生计算机应用、外文翻译、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素质方面。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技术经济观点,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工作流程和要求。

1、工作流程。

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包括计划、设计、答辩、总结四个阶段,总体的工作流程见下图6。

2、计划阶段的程序和要求。

(1)组建领导小组。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组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决策、监督、调整和总结。领导小组组长由教学院长担任。

(2)学生资格审查。

教务办公室依据《鲁东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审查学生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资格。

(3)教学初步安排。

教务办公室根据学生人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有关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工作做出初步安排。

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2周(70个工作日),生师比不大于8。

(4)遴选指导教师和拟定设计题目。

教研室根据教学初步安排遴选指导教师,与指导教师共同拟定设计(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应符合《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的条件,初级职称的人员一般不得单独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5)提交设计任务书。

指导教师根据拟定的设计题目和学生人数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提交教研室审核。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应明确每位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

(6)申请校外设计和提交接受单位函、设计任务书。

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向校内指导教师和教务办公室提出申请,递交接受单位的回函和接受单位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有关校外毕业设计的工作应遵守本细则“四”的规定。

(7)综合审查和审定。

教研室对各设计(论文)题目的可行性、指导教师资格、设计任务书、生师比、教学条件等进行综合审查,由教学院长审定。

设计(论文)题目应符合本细则“五”的规定。对于审定的设计题目,其《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上应有教研室主任和教学院长的亲笔签名或印章。如需变更,应填写《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变更审批表》,经教研室审查、教学院长审定、教务处批准后,方为有效。

(8)教学安排。

教务办公室具体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活动,包括学生分组、指导教师配备、设计室安排、总体时间安排等。

审定后的设计(论文)题目可向学生公布,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题目,由学院整体调整后确定。

3、设计阶段的程序和要求。

(1)查阅、翻译资料。

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内容和要求查阅资料,翻译外文资料。

学生列入设计说明书中的参考文献不应少于8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篇;列入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2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3篇。学生翻译的外文资料应有1.2万以上的外文印刷字符或者翻译出的中文稿应有4000以上的汉字,中文稿应由指导教师批阅。

(2)提交开题报告。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交指导教师审阅,进行开题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中应有指导教师、开题答辩小组签署的意见。

(3)开展设计活动。

学生按照《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设计或研究活动,撰写设计说明书和绘制图纸,或撰写论文。

学生应遵守《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若干规定》以及学校、学院的其他相关规定,按计划在指定地点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一次请假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周,累计请假的时间不得超过两周;并按要求填写《鲁东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汇报表》,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设计说明书和论文的撰写应符合《鲁东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

在下列情况下,指导教师应向教务办公室上报有关情况,由学院对学生继续参加毕业设计的资格进行审核:学生请假外出的时间超过规定期限;或累计旷课的时间超过一周;或有严重的违纪行为;或在某阶段的考核不合格,且一周内未能改正。

(4)教师指导和检查。

指导教师履行《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的职责。

指导教师应定期指导学生的设计、研究活动,每周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请假应征得学院同意。

指导教师应监督和考核学生的设计、研究情况,及时填写《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工作手册》,分阶段填写《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按学院安排填写和提交《鲁东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

(5)教学过程监控。

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组和院领导、教务办公室、教学督导小组按照各自安排检查学生的设计、研究情况和教师的指导情况。

院教务办公室应在初期组织检查毕业设计工作的落实情况,在中期组织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在末期组织检查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院教务办公室应组织学生每2周填写1次《土木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过程调查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院领导、教务办公室、教学督导小组的检查活动均应有书面记录,由教学办公室负责保管。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教务办公室,由教务办公室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和教研室负责人、教师的岗位职责,组织落实整改措施,或将相关问题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如果所发生的问题已构成教学事故,教务办公室应根据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起草教学事故处理报告,交由院党政联席会议审议。

(6)提交设计成果。

参加设计的学生提交下列成果:开题报告,外文资料和中译稿,设计说明书,图纸。参加论文的学生提交下列成果:开题报告,外文资料和中译稿,论文。

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封页,扉页,《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设计说明书的字数应在10000字以上,单独装订成册。图纸中应有计算机绘制和手工绘制的图纸,手工绘制的图纸至少应有1-2张(2号或2号以上)。如果设计过程包含建筑、结构两个阶段,各阶段手工绘制的图纸都至少应有1-2张(2号或2号以上)。

论文应包括下列内容:封页,扉页,《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论文的字数应在15000字以上,单独装订成册。

(7)成果批阅和评定。

指导教师批阅设计说明书、图纸或论文,评定学生成绩,提交教学办公室。

指导教师应用红笔批阅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在正文部分的`末页用红笔签署全名和日期,在图纸的指导教师栏和日期栏签署全名和日期,并填写《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指导教师),按百分制和本细则“六”规定的原则评定学生成绩,撰写评语,明确学生是否具备答辩资格。

对于有建筑设计的,建筑、结构指导教师应分别批阅相应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分别评定学生成绩,明确学生是否具备答辩资格,并由结构指导老师负责撰写评语。

指导教师原则上应保证设计小组的优秀率不超过20%,优良率不超过60%。

(8)成果评阅。

评阅教师评阅学生的设计说明书、图纸或论文,评定学生成绩,提交教务办公室。

评阅教师应具有同指导教师一样的资格,由教研室指定。指导教师不得担任所指导学生的评阅教师。

评阅教师不在设计说明书、图纸或论文上签名,但应填写《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评阅教师),按百分制和本细则“六”规定的原则评定学生成绩,撰写评语,明确学生是否具备答辩资格。

评阅教师原则上应保证设计小组的优秀率不超过25%,优良率不超过65%。

8、答辩阶段的程序和要求。

(1)成立答辩委员会。

学院成立专业答辩委员会,指导各专业的答辩工作,下设若干答辩小组。

专业答辩委员会设院长1名,由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委员会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答辩小组由3~5人组成。设组长1名,专业答辩委员会组建之后,应填写《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申报表》,报教务处审批。

(2)答辩资格审查。

教务办公室根据指导教师、评阅教师提交的评定结果以及学校、学院检查的结果审核学生的答辩资格。

如果指导教师或评阅教师评定某学生不具备答辩的资格,经学院审批,取消该学生的答辩资格。对于特殊情况,学院可通过组织预答辩重新审核学生的答辩资格。

(3)答辩工作安排。

教研室组建答辩小组,教务办公室组织、安排具体的答辩工作,包括学生分组以及答辩小组、教室、总体时间的安排等。

答辩教师应具有同指导教师一样的资格,指导教师不得担任所指导学生的答辩教师。教学办公室应将典型答辩的时间、地点提前上报教务处。

(4)典型、正常答辩。

教务办公室组织典型答辩,答辩小组开展正常的答辩活动。

答辩时,学生应出示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成果,由学生本人介绍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答辩小组应按要求填写《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

(5)答辩成绩评定。

答辩小组根据学生介绍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所提交成果的情况,共同评定学生的答辩成绩。答辩小组应按要求填写《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答辩小组),按百分制和本细则“六”规定的原则评定学生答辩的成绩,撰写评语。

提交教学办公室。

9、总结阶段的程序和要求。

(1)成绩汇总和评定。

教务办公室汇总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提交的学生成绩,评定和公布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并上报教务处。

教务办公室应根据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提交的学生成绩按55%、15%、30%的权重确定学生的综合成绩,填写《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综合)。如果指导教师提交的学生成绩包括建筑、结构两个部分,应按20%和80%的权重综合两部分的成绩。

综合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对于不具备答辩资格以及答辩未通过的学生,其综合成绩按“不及格”计。

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优秀率一般不得超过20%,优良率一般不得超过60%。优秀率、优良率可按统一的评定标准调整,由教学院长审定。

(2)优秀师生评选。

教务办公室组织推荐省级和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由相关部门评审。

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由教研室推荐,教学院长审定,人数分别为应届毕业生人数的5%左右和指导教师总人数的20%左右。被推荐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应分别填写《鲁东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申报表》和《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登记表》,报教务处参加评比。评选通过的学生应按要求撰写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向教务处提供相应的纸质和电子文档。

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由教研室推荐,教学院长审定,按规定报相关部门参加评审。

(3)教学资料归档。

教学档案室验收和归档有关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资料。

学生组长负责整理和提交下列教学资料:

图纸(论文类题目无此项)。

外文原文和中译稿。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应整理和提交下列教学资料:

《鲁东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汇报表》。

《鲁东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

《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

教学过程中应提交的《鲁东大学校外毕业设计申请表》、接受单位回函、《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变更审批表》等其它资料。

教学档案室应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归档资料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和归档。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总结内容应包括:工作概况,执行相关规定的情况,工作特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四、有关校外毕业设计的规定。

(1)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需向校内指导教师和教学办公室提出申请,填写《鲁东大学校外毕业设计申请表》,并签名承诺相关事项。在接受学院委托之后,负责联系和递交接受单位的回函和接受单位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2)接受单位在回函中应对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指导资格予以说明,校外指导教师应按要求填写和提交《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由教研室、学院综合审查和审定后方可实施。

(3)校外毕业设计的学生应遵守接收单位和学校、学院的有关规定,服从学校、学院的教学安排,按时完成和提交《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规定的任务以及学校、学院要求完成的其它任务,包括查阅和翻译资料,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参加校外开题答辩,撰写设计说明书和绘制图纸等,并按时返校参加答辩。

(4)校外毕业设计的学生应接受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应定期主动与校内指导教师联系,汇报进展情况,并按学院安排填写《鲁东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汇报表》,由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审阅签名,按时提交教学办公室。

(5)校外指导教师应按学校、学院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定指导和监督学生的设计活动,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和提交相关材料。如遇特殊和重要的问题,应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协商解决。

(6)校内指导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进展情况,通告学校、学院的相关规定和安排,协调相关事宜,与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审阅学生提交的设计成果和相关材料,并负责提交教学办公室。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选题原则。

(1)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要求,符合《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若干规定》中规定的原则。

(2)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包括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调查、软件开发等类别,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与工程实际或学科发展结合。

以综合技能训练为重点,包括资料查阅、外文翻译、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训练。

完整、独立,可实现“一人一题”,杜绝雷同现象发生。

难度适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按时完成。

工作量适宜,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分析重要问题和完成制图、写作任务。

2、“一人一题”

(1)设计小组可选用1个总题目,如“…………办公楼”,但每个学生的具体题目宜不同,且应避免设计题目与常规相差太大。

(2)在保证设计方案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该类题目的指导教师应共同商定多个参数的取值范围,供学生选择。

(3)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应设置学生填写的技术参数栏,由指导教师签名认可。

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评定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综合成绩则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各类成绩时应遵照下列原则:

(1)优(90-100分):能圆满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并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或创新;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设计说明书(论文)内容完整,论证详尽,计算正确,层次分明,说明书、图纸符合规范,且质量高;完成的软、硬件达到甚至优于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独立工作能力强;工作态度认真,作风严谨;答辩时概念清楚,回答问题正确。

(2)良(80-90分):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设计说明书(论文)内容完整,计算及论证基本正确;说明书(论文)书写较规范,图纸符合要求且质量较高;完成的软、硬件基本达到规定性能指标要求;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认真,作风严谨;答辩时概念较清楚,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3)中(70-80分):能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设计说明书(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计算及论证无原则性错误;说明书(论文)的书写规范,图纸质量一般;完成的软、硬件尚能达到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工作表现较好;答辩时能回答所提出的主要问题,且基本正确。

(4)及格(60-70分):能基本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设计说明书(论文)质量一般,无大的原则性错误;说明书、图纸质量较差;完成的实物性能粗糙;答辩时讲述不够清楚,回答问题有不确切之处或存在若干错误。

(5)不及格(60分):未能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设计说明书(论文)有重大原则性错误;说明书、图纸质量差;完成的软硬件性能差;答辩时,概念不清,原则性错误较多。

七、其它。

1、下列制式表格可从鲁东大学网站的教务管理系统中下载或向教学办公室索龋。

(1)《鲁东大学校外毕业设计申请表》。

(2)《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变更审批表》。

(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4)《鲁东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汇报表》。

(5)《鲁东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

(6)《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工作手册》。

(7)《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申报表》。

(8)《鲁东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申报表》。

(9)《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登记表》。

2、下列制式表格与学校提供的制式表格存在差别,应向教学办公室索龋。

(2)《毕业设计过程调查表》。

(3)《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指导教师)。

(4)《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评阅教师)。

(5)《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答辩小组)。

(6)《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

(7)《鲁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综合)。

3、后附毕业设计(论文)制式表格的目录和格式。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总结

我们这次实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看懂实习工地的建筑类型,了解工程的性质,规模,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条件等内容,了解不同机械设备的操作范围和规程,多多请教了解看到的不知道的知识。尽量争取参与并了解工程开工前和施工中的各项准备工作,参与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收集有关技术资料,整理施工实习日记,做好实习收尾工作。

我们应该去了解或者熟悉工地上常用的机械设备的性能。带着各种各样的疑问,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询问着,尝试了解常用的机械设备。

为了了解不同机械设备的操作范围和规程,针对在施工现场看到的“双锥反转出料搅拌机”,操作的师傅细心的告诉我们它是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广的一种自落式搅拌机,主要按重力机理进行搅拌作业。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搅拌筒内壁焊有弧形叶片,当搅拌筒绕水平轴旋转时,叶片不断将物料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自由落下,互相掺合。主要用于一般骨料塑性混凝土的搅拌。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工长告诉我们正确的放料顺序为:石子,水,砂。因为放料顺序不对会造成浪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总结

在钢筋堆放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型号的钢筋是分开放的,而且还在其前面标明钢筋的'型号和进场时间等信息。我们跟着现场管理员上了楼,我们踏上用钢管和铁网搭接成的梯子,开始觉得很危险,四周都有伸出来的钢管或铁条。二三楼的模板和支架已经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们都觉得层高变小了。

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们看到上面几层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

上到第十层,我们看到工人们还在绑扎钢筋,柱和梁的钢筋已经绑扎好并放到了模板预留的槽里。我观察了其中的几条梁和柱,就像老师说的:梁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梁有九条,次梁有六条;上不是架立筋,主梁和次梁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间用箍筋绑扎。

而柱子就不一样了,三四条梁要交汇于柱,就必然要使梁的钢筋穿过柱子,这样使得柱头的钢筋十分密集,同时浇筑混凝土时也要注意密实。

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纵横两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纵横两路放着。摆好的钢筋就要用铁丝绑扎好,为了保证面筋不被踩低下去,还要用马蹄筋将其抬高。在看板筋时我们发现连同钢筋一起铺设的还有电线管,这是电专业和结构专业合作的一个体现。

我们的现场参观时间很有限,只看到了工人在布置板筋,没有看到他们浇筑柱梁板,砌筑砖墙以及其它的施工情景,所以认识也是很片面的,这个只能作为我们对施工的感性认识吧!

工程伦理总结范文

班级:

摘要:工程活动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必然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工程活动中内在地存在着许多深刻、重要的伦理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工程伦理的含义、工程师的责任和工程师的诚信与道德问题。

1.引言。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大工程的出现,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合作要求高,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巨大,对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影响十分重大,生态保护等工程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开始关注工程伦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工程伦理根据工程师的特殊职业要求,提出了工程师的责任、工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和工程师在科技活动和工程实践中如何实践道德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为一名未来电子信息工程师,我们应该清楚自己将来作为一名工程师的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道德。

工程活动是人类一项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涉及许多复杂的伦理问题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人工世界中。工程和科学一起,使人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它们在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使我们遇到了众多的风险和挑战。工程伦理问题实际上已成为我们时代的诸多问题之一。

工程伦理是多层次和跨学科的,它要求我们超越对科学技术负面作用的纠缠,以一种更为积极、主动和前瞻性的态度,去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并且把责任扩大为人类的集体责任,通过政府、企业、公众与科学家、工程师携手合作,共同引导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工程伦理是一种实践伦理,工程伦理不只是“思”,同时也是“做”,是行动。实践推理不仅是导向行动的,而且是“行动中的”。当代许多伦理学家都十分强调对话,不同的社会角色、各种价值和利益集团的代表的参与、对话并力求达到共识,是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最重要的环节。

工程伦理学研究范围包括两个层次的道德现象:一是工程师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良心、道德行为。二是工程组织的伦理准则。一方面要求对它们进行描述性研究,弄清楚它们的现实状况、具体含义。另一方面,诉诸各种基本伦理理论对上述道德概念、道德行为和标准、制度进行分析、论证或批判。

工程师最重要的伦理责任就是对社会负有的责任。虽然工程活动在实施之前经过了周密的论证,做了详尽的策划和安排,但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工程师社会实验”,对于这种社会规模的实验,工程师一定要审慎,也就是要对社会负责,这一点至关重要。当然,工程师们对社会所负的责任能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工程师们还是有理由来负这个责任的:

第三:工程师门有职业上的责任,增进福祉,避免伤害。作为专业人士,人们期待工程师能产生对社会有价值的产品以及服务,并赋予工程师以权威、责任及信任。社会责任肯定并推崇公众的信任。

最后,社会责任借由增加公众对于工程的支持,推动了公众对工程事业的支持和对工程职业的信赖,借由服务社会,树立工程师们的正面形象。

4.工程中的诚信与道德问题。

工程伦理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工程师们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即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工程中涉及哪些道德问题及主要准则。

从实践来看,各国学者均十分重视工程活动的道德规范与诚信。基本准则主要包括:工程师应该保证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应该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服务。同时,应该以客观的、诚实的方式发表公开声明,避免欺骗行为,以自己政治、可靠、道德及合法的行为增强本职业的尊严、地位和荣誉。也有根据工程师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有事掌握特定技术的工作人员,来讨论其道德问题,入麦克莱恩将工程师所遇到的道德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技术道德;第二层,职业道德;第三层,社会道德。比如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遵守建筑工程的技术规范一保证建筑的安全与质量,其次必须遵守职业规范与道德,如重视,勤勉等,最后应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即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5.结束语。

学习了工程伦理,我个人感觉收获颇多,这一门课是我上过所有课中最有意思的,因为它贴进实际社会,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不像其他课程一样,理论占绝大部分;此外,我喜欢老师讲课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找了很多的案例让我们分析,再有就是老师经常与同学们互动,自然拉近的与同学间的距离,这也是其他老师没有的。这门课告诉我们工程种的责任与义务,它警示我们伦理责任与利益。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了解了工程伦理学的作用、意义与方法,它有助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伦理不仅控制人的行为机制,更重要的是它高于法律等社会机制——伦理对一切行为、政策、社会现象是否正当进行思考和评价。工程伦理学思考怎样的工程师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培养工程师做负责任的人。作为一名工程师有职业上的责任,增进福祉,避免伤害,作为专业人士,人们期待工程师能产生对社会有价值的产品以及服务,并赋予工程师以权威、责任及信任。所以在我们将来工作的时候,要时刻将一个工程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牢记在心,担负起自己作为一个工程师所肩负的责任!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总结

2、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围标现象探讨。

3、地方政府对公共建设工程监督过程现状及问题研究。

4、基于并行工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5、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审判实务研究。

6、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

7、实验室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8、建设工程项目设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和对策研究。

9、场地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10、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

11、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

12、建设工程施工进度bim预测方法研究。

13、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

14、建设工程项目承包商索赔研究。

15、建设工程招投标社会成本研究。

16、建设工程生命周期信息管理(blm)的理论与实现方法研究。

17、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管理研究。

18、建设工程合同效率研究。

19、建设工程契约信用制度与体系构建。

2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21、论路基工程合同管理中的变更处理。

22、论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23、论工程造价的审核。

24、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25、论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6、实施多项目的协同管理探讨。

27、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

28、浅谈工程招投标报价的标底编制问题。

29、工程造价风险防范探讨。

30、论建设工程价格的合理确定。

3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3、论建设单位的工程造价管理。

34、工程施工中对工程分包的管理。

35、论工程质量失控原因及质量控制管理。

36、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7、论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安全及质量管理问题。

38、论工程施工过程中综合危害的防治。

39、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控制方法探讨。

40、建设工程施工索赔与技巧。

41、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滞后原因分析及对策。

42、论住宅小区工程监理。

43、论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44、论施工过程合同的管理。

45、论工程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

46、浅谈工程造价管理中监理的`作用。

47、房地产市场调整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48、房地产交易中“柠檬市场”分析。

49、基于金融创新的廉租房融资途径探究。

50、对“小产权房”法律问题的思考。

51、小产权房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52、政府在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中的作用。

53、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54、浅谈建设工程合同管理。

55、小城镇建设中房地产开发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56、工程索赔方法探讨。

57、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8、论小户型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59、房地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博弈观。

60、建立保障性住房运作机制探讨。

61、产权论视域下的小产权房问题探究。

62、我国当前商品房价格过高的原因分析。

63、试述合理的建筑产品价格体系建立的对策。

64、论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制。

65、论我国工程招标投标制的完善。

66、论工程招标的优化方法。

67、浅谈建设工程投资控制方法。

68、浅议施工企业安全控制管理。

69、工程项目施工投标管理研究。

70、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研究。

71、工程项目设计合同管理研究。

72、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及控制。

73、工程项目施工时间管理研究及控制。

74、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研究及控制。

75、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研究。

76、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77、工程项目施工索赔管理研究。

78、工程项目施工监理研究。

79、工程项目设计成本控制。

80、工程项目设计进度控制。

81、工程项目设计成本控制。

82、工程项目概预算与工程量清单报价比较分析。

83、工程项目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研究。

84、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组织模式选择比较分析。

85、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

86、房地产开发项目时间控制。

87、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

88、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控制。

89、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管理研究。

90、房地产开发项目营销策划研究。

91、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市场分析。

92、房地产价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93、房地产价格评估市场化研究。

94、物业管理市场培育研究。

95、物业管理费用测算研究。

96、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质量分析。

97、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研究。

98、金融危机下的房地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99、金融危机下的房地产市场培育研究。

100、金融危机下的房地产营销策划研究。

101、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与实践。

102、代建制项目管理方式在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研究。

103、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决策与对策分析。

104、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我国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105、基于cic的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研究。

106、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107、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研究。

108、沈阳化工建设工程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109、建设工程招标评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110、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研究与应用。

111、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研究。

112、业主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概念模型及其测评方法。

113、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

114、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15、建设工程招投标规范化研究。

116、某招标公司建设工程招投标现状及规范化研究。

117、中国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118、建设工程全面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

119、我国现阶段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0、建设工程招标评标方法应用研究。

工程伦理教育论文精选

摘要在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依然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关键原因在于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主体还没有充分认识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也就比较滞后。目前,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机遇已经来临,如何抓住机遇,走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

通过高校实施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富有伦理精神的工程师,无疑是解决各类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台湾、香港等地的工程伦理教育正快速发展。在国内,自1999年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工程伦理学以来,至今已经十余年,可是,工程伦理教育还举步维艰,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突破。

实事求是地说,在国内工程界、教育界,还是有一部分人积极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但曲高和寡。根本问题在于: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各个主体并没有积极参与进来。

(1)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存在明显的片面性。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心任务,表现在个体和社会经济组织的层次上,就是经济效益至上的观念统治了人们的行为。表面上,国家、社会、高校都重视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文素养,倡导素质教育。实际上,用人单位往往把工程技术能力放在首位而忽略其综合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则把从单纯的技术角度解决技术问题奉为个人的最高理想,这两个因素必然造成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把培养工程能力放在首位,造成人才培养的片面性。

(2)从国内高校的学科体系设置上看,工程教育与伦理教育明显分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工类院校的人文伦理教育普遍缺失,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从事理工科教学活动的高级知识分子,观念保守,带着有色眼镜轻视人文伦理教育而采取了排斥的态度,甚至否定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结果,在最需要加强伦理教育的地方,反而最薄弱。尤其是,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类科研项目,其投入方向主要是工程技术类,巨额投入引导着从高校领导到教师,都把争取项目当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只能是为完成项目而完成项目,根本无暇顾及工程中包含的伦理问题了。

(3)获得工程师资质与工程伦理教育无关,造成人才培养方面的制度性缺失。从国家对工程师的要求的角度说,没有接受工程伦理教育,并不妨碍其成为工程师,严重地制约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多数发达国家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经过相应的工程伦理教育,并经过严格的考核、考试才能获得工程师的资质。从外部规范工程教育,赋予工程教育以伦理价值取向,这正是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和引进的重要内容。

从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学生等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的主体层面上看,都没有把工程伦理教育放在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都缺乏真实意义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

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各理工科高校应当抓住机遇,全面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积极克服在工程师培养方面的重大缺陷。

一是国家和社会对于工程伦理问题的认识程度不断深化。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巨大的经济成果的同时,已经明确意识到各类工程不仅带来了共同的福祉,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不容忽略的伤害性。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工程技术人员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工程技术人员为了狭隘的个人利益、雇主利益而忽略技术标准,或者仅仅把技术标准作为工程设计、实施等一切工程行为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伦理标准的时候,其工程行为带来的更多的是社会伤害性。现实中,符合技术标准的桥梁倒塌、农药残留、毒奶粉等等惨痛事件,超大工程对生态的破坏,对资源的无度开采等等,早已敲响了那些把技术标准奉为至上的技术至上主义者的警钟。只有把伦理标准引入技术标准中,并以伦理力量推动技术标准的提升,在事前、事中、事后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程,才能真正实现工程活动的目的。

二是教育部正在大力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理工科高校推进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卓越工程师决不是简单的技术至上主义,更不是狭隘的利润至上主义者,而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实现人类福祉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卓越计划内在地要求各个高校应当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时,引入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名实相符的卓越工程师。

各个高校,尤其是已经成为卓越计划体系内的专业,应当率先实施与本专业相符合的工程伦理教育,赋予工程教育以伦理精神,高质量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国家、社会应高度重视工程伦理教育,重新设计获取工程师资质的门槛。像英美法德等发达国家那样,各个工程专业组织都依据本专业的特点,设置专门的伦理规范,以认同、接受和切实履行专业的伦理规范为获取工程师资质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工程师资质的获得以认证为主要形式,而忽略了工程的伦理内涵。因此,重新设置工程师资质的门槛,把高校工程教育与伦理教育结合起来,对整个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根本的指导性作用。

其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握行业伦理的前沿问题,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各行业协会是引领和指导本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本行业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因此,通过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伦理道德法规和各类具体的工程行为规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靠性,使工程技术人员在具体的行为中维护公众的健康、安全和人类的福祉。

第三,利用政策手段,调动各个高校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是具体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因此,利用现有高校管理体制的优势,制定合理的政策,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对于实施工程伦理教育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第四,突出工程师承担的个人责任的全面性,培养负责任的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把自己承担的技术责任放在首位,片面地认为工程师就是要追求技术标准,至于其行为对社会的副作用,则不是自己应考虑的事情,而归于政府和雇主的责任。在培养过程中强化个人责任的全面性,即主动承担对个人、专业、同事、雇主、客户、承包商、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全面责任。

总之,在高校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目的是依靠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信念,克服技术、雇主、客户等方面因素影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把工程行为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能够依据工程伦理精神拒绝和反对任何非法的工程行为。中国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宣传,扎实工作,摆脱困境,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工程与伦理的融合分析论文

西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其中的寓意已经毋庸置疑。知识的威慑力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它如同一把双刃剑,能够推动社会前进步伐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时也能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灾害。社会各个领域对于知识的需求渴望和分配使用口益凸显,与此同时伦理便受到了知识的巨大冲击挑战,如何在伦理道德范围内合理地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应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函待解决的新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个领域竞相探讨伦理与知识的课题,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虽然研究成果并不显著,但涉及的领域纷繁复杂,如文化教育、生物医药、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等等,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脉络疏散不成系统,彼此间交叉联系覆盖甚少。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厘清伦理与知识关系研究的脉络发展和理论空白缺陷,进一步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伦理框架下的知识合理应用提供借鉴。

“伦理”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希腊罗马时期,"ethos”这个名同表征“人格、品性和行为”之意,之后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通过同性的变换,将“ethos”的名同形式转换成形容同形式。thikos,将其赋予“伦理和道德”之意。伦理学科是哲学下面的一个分支领域,是审视人类生活中行为规范和善恶准则的道德科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纪念他父亲与儿子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理论的先河,书中通过理想的伦理学观点表达了对社会发展的美好规划。

伦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中人类行为的道德与利益、善恶判断与评价准则的学科,除了将它视为纯学术理论的观点之外,众多学者一致认为,其研究意义是在社会发展与人类行动选择中建立善恶对错的评价准则,协调主体间的利益以维护正常的生存秩序’z1。本研究依据wehster和watson的方法’31,通过可视化结构化方法厘清伦理与知识关系研究的演进历程。笔者于8月从ebsco,elsevier,jstor,springer,emerald等外文数据库,维普、万方和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以及gogglescholar网站中进行查询,以“伦理(ethics)”和“知识(knowledge)”作为标题检索同搜索国内外研究成果。根据研究领域的适用范围严格筛选出253篇文献,其中包括国外文献119篇和国内文献134篇,并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

二、研究概况及文献计量。

整体上看,该领域研究时间跨度从-20,已走过的演进历程,且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在2007年以后,数量激增达到峰值,年检索文献虽然截止于2013年8月份,但是数目已高达22篇。从研究现状上比较,国外研究起步于1998年,研究数量平缓上升;国内研究起步晚于国外,2007年以前研究数量缓慢上升,年以后研究数量激增。从研究趋势上比较,国内研究趋势曲线的斜率大于国外研究趋势曲线的斜率,说明国内研究成果的增量高于国外研究成果的增量。由此可以看出,理论成果的演进趋势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对伦理与知识的审慎思考与广泛需求,该领域已成为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将检索的253篇文献划分为文化教育、生物医药、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5个领域。首先,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成果集中在生物医药和经济贸易领域,由于科学知识体系用在生物医药和经济贸易领域的伦理问题较为突出且备受争议,国外更偏重于生物医药领域,国内更注重经济贸易领域;其次,伦理与知识在生态环境中的研究成果处于中间程度,国外与国内的发展差异不明显,人类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再次,伦理与知识在文化教育和社会体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稍微薄弱的位置,国内的发展程度略高于国外发展程度,说明国内更重视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

三、各研究领域伦理与创新关系研究。

检索的253篇关于伦理与知识的研究文献,大致涉及文化教育、生物医药、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5个领域。通过对每个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探索伦理与知识的内在关联和演进趋势,并提炼伦理框架下对知识发展的准则与约束。

(一)文化教育范畴的伦理与知识研究。

伦理学的概念始源于精神文化范畴的命题,对伦理课题的探讨也就自然而然地应用于文化教育领域,在医疗系统、科学技术和学校教师中实行伦理道德教育得到国外和国内学者的一致认同。国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直到2007年国内研究的发展势头迅速增长,从数量上超过了国外研究。

郑双双和胡深()调查研究临床实习护士护理伦理学知识的掌握,运用现状和对伦理教学的建议,为医学院伦理知识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医学护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伦理规约的契合度有所提升,但依然需要通过完善的课程安排和评估方法来加强医疗护理人员的伦理学知识教育’4,。王晓芳和韩星基()基于对近几年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认为学术界将研究热点聚焦于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等相关课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育社会人才的重大使命,在传授知识与伦理道德方面是相辅相成的”’。brkic:等(2012)调查了青年科学家对于科学技术研究的伦理道德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抄袭剿窃科学技术知识是科学欺骗最常见的现象,对此现象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进行科学伦理教育,教育科技工作者抄袭剿窃是最严重的反科学伦理道德’引。

综上所述,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在文化教育领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国内外学者聚焦于医学院、高校和青年科学家的思想教育工作,现实社会察觉了文化教育领域中伦理与知识的矛盾冲突,学者便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进一步提出解决这类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二)生物医药范畴的伦理与知识研究。

伦理与知识关系研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成果贡献较为突出,因为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生物医药知识的探索已经上升至伦理道德层面,审视伦理学对知识管理的约束准则和指导实践的行为规范。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热点都关注生物医药领域,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2008年以前国外研究成果数量略高于国内,2008年以后国内的研究成果趋势走向与国外相一致,研究成果增长趋势均显示出强劲的势头,但是国外的发展水平依然略高于国内。

追溯至sims将黑奴用于医学试验手术,作为探索知识创新和推动医疗进步的途径,现代社会无穷尽的医疗试验同样备受争议。然而,对医学知识探索的现实需求必然受制于伦理道德的约束,要审视其动机目的、患者意愿、医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等因素。即使基于知识创造和科技进步的伦理思考有可能会减缓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进程,但是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是完全有必要的’'}otovey(1998)研究了医学伦理与知识发展的内在关联,医学知识的发展受制于伦理道德的规范,医学领域的知识创新应该遵循医德职业操守,在积极维护医疗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践行医学伦理约束下的知识管理和创新’x1。王志杰、薛毅和李丹丹(2,012,)研究指出,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实验中受试者的权益保护,应该注重技术知识、医学实验和职业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态度,受试者有知情权、隐私权、经济赔偿权等,同时具有安全保护、医学审查、监督管理和法律诉求这四道防线保护,医疗人员必须严格把控技术操作、知识信息管理和医疗过程等环节监测’91oreach(2006)在研究医学伦理路径分析中,归纳出善行、非恶行、公平和自治四方面的道德准则,阐述了知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将导致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成效}’。}。

综上所述,生物医药领域中的知识创新与伦理道德是相对的矛盾体,知识的发展需要伦理道德的规约,对医药安全、职业操守和权益保护等相关问题的探讨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学者研究该领域中伦理与知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提出理论依据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中涌现的社会矛盾。

《三)经济贸易范畴的伦理与知识研究。

随着德道诚信危机的蔓延,经济贸易领域中关于伦理知识的思考,已成为伦理学界、经济学界和知识管理等各门学科竞相探讨的研究热点与焦点,这一趋势反映了现实社会对经济伦理知识发展的广泛呼声和需求。随着知识经济风暴袭来,伦理学框架下的知识经济形态也必将被重新规范与约束。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相一致,研究成果增长趋势均显示出强劲的势头,但是以后国内的发展水平略高于国外。

fuglsang和mattsson()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创新和知识创造的紧密相关性,并构建公共创新、知识发展和伦理标准的互动模型,深刻剖析了公共部门的创新经济领域在伦理知识框架下的新规约””。popescu(2008)探究了罗马尼亚企业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发展历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伦理问题,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实体组织,即使面对残酷的全球经济竞争外部环境,也必须践行商业道德和行业准则,这就意味着股东、合作伙伴和管理人员必须是在正确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开发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企业伦理是基于管理策略的使用价值观和规范准则与供应链组织成员的上游供应链和下游客户展开平等互动的贸易往来,有效避免由于信息知识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决策”z}olam(研究了基于儒家知识思想视角的商业伦理道德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儒家思想宣扬的“礼”与“仁”是伦理道德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表达方式,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呼唤商业伦理道德来为其保驾护航,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知识技术创新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是把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视为企业生存的命脉,因此商业伦理已经成为知识安全和技术可靠的强劲保障机制”31。黄武双(2009)研究指出,商业机密已经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知识财产资源,虽然它不像专利、商标和版权可以通过法律确定权利的边界,但是在商业机密纠纷案件中法官首先会厘清知识机密的权利归属,在判断行为是否正当的法律准则缺失的现状下,那么伦理道德就应当在商业行为中担此重任,这种兼顾利己和利他的道德伦理就成为保护商业知识的理论支持和基本规约”al。颜峰和胡光华()研究表明,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单凭依赖技术革新不能获得持续竞争力和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知识管理便成为企业在商业运作模式创新中的核心战略,同时知识剿窃、信息盗取和产权侵犯等现象也层出不穷,运用法律效力约束商业行为依然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局限性,那么商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约定就随着市场需求应运而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对企业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效应,i51。杜跃平和方雯(2006)研究表明,知识创造是技术创新在企业组织内部的具体表现形式,将伦理观点引入组织内治理、组织间整合、伦理化创新和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倡导伦理、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理念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

综上所述,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在经济贸易领域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国内外学者聚焦于商业诚信、知识保护、信息对称和道德风险等社会问题,深入探索商业知识在伦理框架下的新规约,并提出解决这类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四)生态环境范畴的伦理与知识研究。

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理论成果是国家宏观层面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国内和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科学技术突破,在挖掘享用丰富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对地球原始生态环境的肆意掠夺和严重污染,造就了不可逆转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态势。世人清醒地意识到为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基于生态伦理视角下的知识管理研究就成为现实社会在的必然需求。国内外研究都处于平稳上升的势态,2008年以前国外研究水平高于国内,2008年以后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反超国外。

baral(2012探讨了在生态领域内展开对科学知识的伦理反思,重新审视基于伦理学视角的生态科学知识体系,研究成果表明伦理学与生态科学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自然资源的适度挖掘、合理配置和伦理创新将有利于能源循环再生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i。彭福扬和刘红玉(2006)通过界定生态化创新与伦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揭示了生态化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基于伦理学视角生态化创新实施途径就是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与生态伦理的理念相互融合的过程”“,。秦天宝(2012)研究了科技知识背景下的全球气候,阐述扬弃技术理性回归伦理谈判的科学论断,采取共同承担同时又有责任区别的伦理共识为逻辑起点,从造法性条约模式、“自下而上”谈判模式和伦理商谈模式等三个角度开展基于科技知识视角的全球气候的法律谈判”引。

综上所述,生态领域的伦理与知识的矛盾根源于多方利益的博弈和协调过程,基于伦理学知识视角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竞相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国内外学者一致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人文理念,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发展模型的`覆辙。

(五)社会管理范畴的伦理与知识研究。

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在社会管理领域的理论成果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国内的研究热点,而国外的研究略微薄弱l乏。知识领域的研究具有社会属性,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直接影响着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知识必然应该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与规范。在20以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相一致,2009年以后国内研究成果的势头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知识创新能够安全应用并积极转化为技术革新,同时推动社会安全和谐持续发展,那么这种知识创新符合伦理规约且能经久不衰;如果知识创新给社会带来的是负面效应如阻碍或毁灭人类社会,那么这种知识创新必将灭亡。国内外学者深入剖析伦理与知识的内在关系,而国内的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积极探讨了该问题在社会管理领域的表现形式与解决途径。

四、结语及研究展望。

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伦理与知识关系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尤其近5年该领域相关文献数量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如今该领域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与焦点。这种强劲的势头表明,现实社会中伦理与知识的问题口益凸显,引起国内外学者竞相理性思考并寻找理论依据来引导实践。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异同点。首先从横面比较相同点,国内外对伦理与知识关系研究大致涉及5个领域分支:文化教育范畴、生物医药范畴、经济贸易范畴、生态环境范畴和社会管理范畴。无论哪个领域,只要知识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相违悖,就需要用伦理规范对知识加以制约。其次从纵面比较相异点,国内外研究中关注的领域有所差异,这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国情下需要解决的现实矛盾也是各不相同的。国外研究注重微观层面的实际操作,而国内研究更侧重宏观层面的理论指导。国外注重领域发展的细节化探索,而国内研究更侧重领域发展的整体化探索。

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不但丰富了伦理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也为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导实践。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为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指出未来演进趋势:。

第一,从19世纪末至今发展已有十几年时间,但该领域研究成果稍显薄弱l乏,且剖析深度不够深入,未来研究可以从博弈论的视角从发,寻求伦理与知识的和谐发展,例如基于博弈互动的行为选择视角下的伦理与知识的探索至今仍是空白。

第二,研究范围虽然涉及5个领域,但是对每个领域中行为主体的伦理划分尚不明晰,未来研究可以从研究对象的视角出发,寻求知识与伦理的协调发展,例如探索经济贸易领域中供应商、客户和制造商的知识权力与伦理责任义务界定至今也是空白。

第三,国内外研究成果大多是定性研究,使得研究结论略显空泛,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以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广泛调查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探索伦理与知识的内在逻辑路径。

伦理学与知识管理学的关系研究从行为活动开始,具有社会属性且遵循实践原理。伦理与知识的完美融合,不应局限于社会实践的微观操作层面,而是应该深化于人类的思想意识层面。伦理道德对知识经济加以规约,无论从伦理学还是知识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个迫在眉睫函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最终将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生物医药、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

工程与伦理的融合分析论文

加入wto以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企业正在经历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然而,生产企业最易忽视从金融资本角度控制生产成本和质量,造成库存积压和物资流通不畅,产生资本的浪费,从而不利于资金流的循环,从根本上也制约了企业产供销链条运转。企业管理者作决策时最易忽视金融决策,不注重企业资产质量的提高,忽视利用金融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产生新的利润源。

中小企业处于改革变动时期,融资能力不强已经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时,面对最大的问题是流动资金的不足。因此,物流企业解决中小企业在供应链活动中的融资困境,最大程度上减低中小企业的资本成本,减轻资金周转负担,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整体的市场环境来看,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信用秩序相当混乱,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普遍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客户和物流企业的信用不稳定,不利于物流企业开展业务。

物流质量总体水平比较低,企业内部优化整合较差,不利于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企业的货物监管力和风险控制力也不一,内部管理漏洞和不规范经常产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风险,这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额外成本。众多地区政府把物流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由于物流业务地理范围广阔,需要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从形成规模经济的需要来看,单个企业也需要银行、资本市场、政*财政的大量资金支持。

而与金融业开展合作,可以解决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与迅速发展的融资问题,有效地利用资金,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资本成本和金融结算风险,最终提高了物流企业自身的经济运行质量。物流金融市场高效的分配资金资源,才能为物流基础设施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保障物流过程中产供销的进一步循环,使物流企业应用最新的物流技术、物流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经营者从更宽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生存发展,有效地降低物资流通过程中和物流费用回收的风险。

在现代物流中,金融的作用还可表现在其运用自身优势开展便利的结算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金融机构运用大量的金融工具、众多的服务网点和银行网络能转移和分散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无时无地的资金结算。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可以减少客户的交易成本,寻求最佳交易途径。

物流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原有的信用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与银行建立合作,取得银行的信用,从而进一步有效地解决在金融服务中的效率问题。通过已有企业开展统一授信的方式可以再造了企业的信用,最终有利于企业和整个市场的信用建设。

(二)金融业面临道德和信息不对称风险。

对于金融业,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着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如我国的银行大量贷款逾期,成为呆账、死账,不良贷款比率远高于跨国银行。呆坏账比例偏高、融资能力及抵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银行,容易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普遍不足,银行业运行机制僵化、缺乏活力,业务范围过窄、服务体系滞后。

资本市场体系残缺,创新能力低下,投机性较强,市场透明度和规范化运作水平低,市场的结构和功能还不健全,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迟缓,投资品种和投资工具过于贫乏,导致投资渠道不畅,资本创新能力差。这不利于化解金融风险,也不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投资效率。

面对具有丰富市场和资本运作经验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业在内部管理、竞争机制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金融业的行业压力很大。与物流企业合作,对金融机构而言则是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资金的利用率会有所改善。

物流金融是物流和金融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相结合的产物,属于一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它为金融业提供了新的销售平台,增强了金融机构的主动性。物流业的壮大发展,给金融业创造了新的业务拓展空间,物流企业也将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理财对象。对于银行业而言,物流金融既满足了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控制信贷风险,同时物流公司也借此业务扩大了业务范围和业务量。

物流金融的实践及前景展望。

物流金融是指在物流活动中,结合金融工具的使用从而使物资流通产生价值增值的活动。物流金融是正处于旺盛成长期的金融创新业务,是一种金融创新。物流金融有多种表现模式,如提供质押、担保、垫资或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种模式的融合。

从国际上来看,作为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集团之一,ups不仅仅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旗下的全资子公司upscapitalcorporation主要提供整合的融资产品及服务,具体内容有:物流财务、租赁服务、环球贸易融资、付款解决方案和保险服务等一些相当于金融职能的业务。这种物流与金融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融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物流金融服务的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在此,笔者认为应尽快促进物流业和金融业的交叉融合,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少维,刘青.中国金融发展与思考[j].当代财经,2002(2)。

2.袁红,王伟.物流金融—物流服务的新领域[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

3.闻责.物流金融服务研究综述[j].物流金融,2005(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工程伦理课的心得体会总结

工程伦理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于工程师的成长具有极大的意义。通过学习工程伦理,我深刻地认识到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对于工程实践的重要性,也对工程师应当遵循的伦理准则和规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下面,我将总结我在工程伦理课上的心得体会。

首先,工程伦理课增强了我的职业道德意识。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伦理与道德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伦理准则。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工程师,我们的每一项决策都会对环境、社会和他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并将道德要求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例如,我们可以坚持保护环境的原则,遵循诚信的道德规范,保护用户的权益等。通过工程伦理课的学习,我逐渐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并明确了作为一个工程师应当如何行动。

其次,工程伦理课提高了我的责任意识。在课程中,我们了解了工程师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通过合理的决策保证项目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工程师,我应当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始终保持严谨和谨慎,在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中勇于担当责任。例如,在设计阶段,我应当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仅满足最低要求,还要积极追求高品质;在施工过程中,我应当严格控制质量,并确保操作符合规范,以免给用户和社会带来安全风险。通过工程伦理课的学习,我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明确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范围和责任要求。

再次,工程伦理课教会了我如何应对伦理困境。在工程实践中,我们会面临各种伦理困境,例如,我们可能面临经济利益与道德选择的冲突,或者面临不同方面利益间的平衡。工程伦理课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了我解决伦理困境的能力。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一些常见的解决方法,如寻求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和参与、进行权衡和谈判、遵循法律规定等。通过讨论和实践,我学会了如何在伦理困境中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运用它们。

最后,工程伦理课加强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工程伦理课中,我们经常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案例研究。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合作和沟通,我们学会了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些能力在工程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工程项目通常需要多个专业团队的合作,而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是保证工程项目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工程伦理课为我提供了关于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深入理解,教会了我如何应对伦理困境,并促进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高。通过工程伦理课的学习,我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到了提升,还在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我相信,这些经验和体会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工程论文总结

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蔽性虽然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信息交流的机会,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但是网络信息中的假象和欺骗及漏洞也不断威胁到信息安全。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研究和升级安全防护技术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燃眉之急。

信息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强调的重大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网络用户的财产和信息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目前为止,信息安全防护技术针锋相对的主要是以下几个网络安全问题:

1.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最常见的一种威胁网络安全的形式。它是一段人为编写且具备破坏计算机数据和功能的代码。与生物病毒相似,计算机病毒同样具备传染性,破坏性和隐蔽性,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快速蔓延,并且常常难以根除,传播的迅猛之势也难以抑制。然而各种形式的计算机病毒都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有人恶意为之。病毒编制者将病毒植入指定的计算机之中,改变原有计算机指令,达到对计算机进行破坏、信息盗取等目的。通过局域网传播,大范围内的计算机都会受到牵连,极大程度上影响到网络安全。

1.2垃圾信息传播。

在互联网的高速高效传播群众信息之时,大量的垃圾信息也通过这个渠道大肆网络。垃圾信件、垃圾广告等诸如此类的无用信息,不仅是用户计算机的鳌余,而且加重了网络负载,大量网络自卑被无意义地消耗,同时也降低网络工程的效率和质量,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1.3ip地址被盗。

ip地址被盗也是经常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之下,互联网用户无法使用设置的ip地址,被告知ip地址被占领,因而无法使用互联网。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尤其是在局域网中,因在局域网里ip地址被盗特权更高。不仅侵犯了用户的权益,也会因此盗取用户的信息威胁到网络信息安全。

针对上述几个主要的网络安全问题以及其余的安全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网络工程的安全性,从而保障互联网的健康稳定。就此,笔者列举几种主流防护技术如下:

2.1病毒防护技术。

网络用户在是用计算机进行网上冲浪的时候,应当做好防范电脑病毒的准备。最一般的做法是用户自己在计算机上装杀毒软件,定期为软件的病毒库升级,定期对电脑的磁盘进行安全扫描和病毒查杀,这样做不仅利于用户自身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也有利于减少扩散到局域网的病毒所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整个网络安全管理者也应当做好网络系统维护的基本工作,比如说优化相关的管理机制,以及普及计算机病毒危害和预防的知识,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识别能力以及杀毒水平等别的措施。

2.2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类似于居家生活中的警鸣,一旦计算机接受未知来源的信息或者是程序的载入,这类型的技术工具会警告用户,并且对于威胁性较大的信息、程序等实行拦截。入侵检测技术的装载可以阻止黑客入侵、木马植入等外来风险于电脑门外,此外对于入侵破坏性强、出现频率高的安全问题,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做到一个不留,至于风险性不明的文件和程序,入侵检测系统同样可以通过询问用户来大幅降低计算机可能受到的伤害。

2.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防治黑客入侵电脑获得非法信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这种技术主要通过在内部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之间设立类似检查站的机制,将用户的计算机与外部网络隔离开来,并且任何流入用户计算机的信息能否进入计算机都要经过防火墙的允许,使得可疑、有害的入侵还未发生之前就被拦截在用户计算机系统之外。除此之外,防火墙还可以阻绝某些来历不明的网络地址的访问,极大程度降低了计算机被入侵、破坏以及信息盗取的几率。

3.1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用户对目标数据进行备份处理。这种预防手段可以减少用户和局域网管理者的数据损失。由于在黑客恶意入侵之后,目标数据将会遭到破坏和窃取,数据备份能够减少被攻击者的信息损失。除此之外,数据备份还可以为被入侵者提供一个不二的选择,摧毁正在被外来程序操作的数据或者软件,达到终止入侵者的进一步破坏的目的。

3.2设置防火墙过滤信息。

最直接的黑客防治办法是运用防火墙技术,设置防火墙过滤信息是加强网络工程中安全防护技术的关键。通过在外部网络和lan设置防火墙,网络防火墙为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软件,它是位于一个网络连接之间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局域网和外部网络地址可以被分割开,计算机所有网络业务流是要经过防火墙,防火墙过滤可以过滤掉一些攻击,所以它是在目标计算机上执行的,增加内部网络的安全性。此外,防火墙还可以关闭不使用的端口。而且还禁止特定端口的通信流量,阻断木马。最后,它可以禁止来自特定站点的访问,从而防止来自不明入侵者的所有通信。

3.3拒收垃圾邮件。

垃圾邮件中往往蕴含着钓鱼软件或者不明网址,再者就是其他的无用有害的信息。用户接受这类信息不仅占用磁盘空间,而且点击这类邮件中的链接或者下载程序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譬如木马入侵,病毒破坏,甚至是黑客的攻击。最好的办法就是拒收这类垃圾邮件,将有可能发生的灾祸拒之门外。

网络工程安全在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视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升级对于减少经济损失,打击网络犯罪,促进互联网健康稳定发展有重大意义。网络安全的防护工作不仅是工程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个普通计算机用户的责任,减少病毒的散播、恶意网址的发布以及木马的制作和传播是每一个网名义不容辞的义务。为了促进网络的平稳有效的进步,网络工程安全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去注意和解决。

[1]彭德芳.网络工程中的安全防护技术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

[2]卫寅晨.基于网络工程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

[3]范黎明.网络工程中的安全防护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

[4]黄俊.浅谈网络环境中信息安全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工程与伦理的融合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和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2、传媒行业的合作趋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发布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四、政策法规的支持。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1、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1月1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发布《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2、国内政策的松动。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

[3]数据来源:《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5]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

[6]根据csm媒介研究全国127城市收视率调查年的数据。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月。

[8]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

[9]《双赢》.

[10]崔保国,李希光.新媒体老媒体:谁主沉浮[j].新闻传播,-5。

工程与伦理的融合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市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新的形势下物流产业和金融业共同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物流金融是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产物,可以实现多方共赢,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二者有必要进行交叉融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关键词:物流金融交叉融合物流业金融业。

我国物流业及金融业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在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但是,我国的物流产业相对于世界物流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从现实来看,我国物流业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较晚,从目前看,股票市场资金运行虽然已经引起了资金结构的较大变化,大量的交易活跃资金滞留在流通领域,货币流动性增强。商业银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仍是主要的利润来源。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90%以上是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平均比重仅为8.5%。与国外大银行收入的来源比例相比,尤其是加入wto后,各大外资银行积极地在我国开展各项业务,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很大,发展多种业务是以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业摆脱经营困境和获取利润的需要。

银行的经营战略已经转型,积极运用自身的信誉、技术信息和众多的机构网点优势,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和委托代理等业务,并从中获取一定的服务费和佣金。现阶段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银行的中间业务势必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领域。

工程伦理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工程伦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与现代工程建设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工程伦理,我加深了对工程师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的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工程伦理的重要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工程伦理对于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以下是我对工程伦理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首先,工程伦理教会了我作为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工程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具有重要的职业道德责任。工程伦理课程让我深刻明白,工程师要始终坚持真实、诚信和公正的原则,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时,工程师还应坚守科学精神,尊重知识产权,不应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来谋求个人利益。这些职业道德要求能够显著提高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增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工程伦理让我认识到了工程决策的复杂性。在进行工程决策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包括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冲突,需要进行权衡和取舍。工程伦理告诉我,在进行决策时,应立足于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环境和提高工程质量,努力实现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受影响的各方利益,尽可能避免和减轻可能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三,工程伦理提醒我要关注工程安全。安全是工程实践的首要原则,只有保证了工程项目的安全才能实现工程质量的提升和提高工程可持续发展水平。工程伦理强调了工程师对于工程安全的责任,要求工程师在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这要求工程师具备综合技术能力和对工程风险的认识,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安全风险,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四,工程伦理激发了我对创新的追求。工程伦理让我了解到工程师要具备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工程发展。在实践中,工程师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工程伦理的课程教导我,创新需要站在科学的基础上,遵循科学的规律,既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和应用的灵活,也不能丧失创新的勇气和激情。

最后,工程伦理让我认识到工程师不仅只是个体,还要作为社会的参与者承担社会责任。工程师所完成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需求和进步。在工程实践中,工程师应该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始终以维护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此外,工程师还要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工程文化,推动工程职业的健康发展。

工程伦理的学习与思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工程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素养。工程伦理不仅是一门学科的教育,更是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培养。通过学习工程伦理,我将坚持职业道德的原则和实践,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程伦理课的心得体会总结

工程伦理课,作为一门针对工程师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引导工程师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工程伦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伦理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工程伦理课的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在工程伦理课中我明确了作为一名工程师的责任和义务。伦理道德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体现。作为一名工程师,我的职责是保证工程安全可靠并造福于社会。通过学习工程伦理课程,我认识到了我所承担的责任远大于我个人的利益,而是要为整个社会、人类的福祉着想。只有承担起这种责任,我才能做到合格的工程师,为社会作出正面的贡献。

其次,工程伦理课让我认识到了伦理决策的重要性。在工程实践中,工程师常常会面临各种决策,有些决策甚至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决策必须要考虑到各种利益因素,考虑到可能的影响和风险,并且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做出选择。工程伦理课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权衡各种因素,做出符合伦理要求的正确决策。每一次案例分析都让我思考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以及如何权衡各种利益,做到风险控制等,这些思考使我更加理解决策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工程师作为决策者的责任。

第三,工程伦理课程教会了我如何处理职业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工程实践中,工程师可能会面临职业道德与私利之间的抉择。课上讲解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冲突解决方法,让我明白了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利益追求与道德行为可以相辅相成,只有在遵循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追求合理的利益,才能做到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权益。这种认识对于我今后从事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让我明确了在职业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取舍要有度。

第四,在工程伦理课程中,我还学到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在课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伦理决策的研讨。这些过程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工程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倾听其他人的观点,还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协商解决矛盾。这种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过程提高了我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协作能力,让我意识到团队合作是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最后,工程伦理课程让我明白了伦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工程师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实践中做到公正、正直、诚信。伦理道德修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学习,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诚信、正直、责任等道德准则应该贯穿在工程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成为自己的内在素质。只有不断培养和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合格的工程师。

综上所述,工程伦理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工程师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了我的决策能力和道德修养,提醒我工程实践中需要权衡利益与道德的关系,以及重视团队合作和沟通。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并且对我的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将始终坚守伦理道德准则,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网络工程论文总结

自xx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四年半了,在过去的日子里,本人主要负责核心技术领域,信息中心机房扩展设计与建设维护,报业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网络与网络安全设计与研究完善,技术管理创新,以及协助推进报业集团信息生产一体化等工作.严格履行个人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xxxx”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知荣明耻爱报社”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我为报社改革发展献一策”活动中获得过三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并获得过“市属机关优秀团员”称号.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xx至xx年来是报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正朝着规模化、多媒体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报业快速变革时期,记者编辑的数量增加,集团办公区域的扩大,并且在技术人员不足的环境条件下,集团采编流程,经营流程,网络安全,机房建设,信息化成本研究等方面的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设计建设与完善。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较少技术支持下独立研究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很多系统与网络核心维护,以及大量其他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报业集团这些日子里,较好的完成了集团领导下达的责任目标.

1.报业集团信息中心机房平台安全运转,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网络与系统总体正常运行,信息机房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空调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机房ups配电系统,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得到提高.

2.报业系统集成,管理流程得到提高,报业采编流程系统逐步升级.渊博系统已为报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文检索功能,报社经略广告系统的研究,使的广告管理模式电脑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广告数据更加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报业集团的发行系统实施已大大推动报业自办发行的进程与规模.二次开发报业业绩考核管理系统,统计出记者和编辑业绩情况,以便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全体员工办报的热情.

3.实现创建集团的域控制系统,采编数据库系统,文件服务器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监控系统,也同时协助设计与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与监控,逐步完善财务经营管理一体化.

4.协助完成集团报业数字化大楼建设,监督与完善3楼发行中心,8楼商报7楼行政经营区域结构化布线子系统,,网络系统接入性,扩展性,使其稳定性得到提升,让区域需求得以改变,使的网络能够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并且完成22个镇区网络接入,系统与报社中心整合运行已向多分支性机构过渡.

5.架设网络版防病毒防御系统,并与硬件防病毒墙进行联动,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xx远程办公系统与报社网关级别防毒墙设计与规划实施为报人提供安全的信息多元化通道,完善的网络存储集中备份,为整个网络中的数据实现统一的存储控制管理,从而防止物理损坏,以及部分逻辑损坏,保护好集团的数据资源。实现核心交换机的双机热备份,维持核心网络层安全、稳定的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的风险。上网行为监控的研究与设计实现。规范报人上网行为,使网络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报业集团竞争力。磁盘阵列存储系统,相关的灾难恢复,数据库管理,存储策略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加强了网络安全,为报人服务,深度研究与准备架构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安全体系: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模块.找出网络,与系统运行规律,进而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趋势.

三,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年来,集团的技术领域特殊的环境使我能够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些年来很多时候都在超负荷工作,甚至几天几夜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每一次技术改造与创新,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与架设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即要协调维护好集团及报人家庭将近上千万的信息设备,又要进行预测,研究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敢于尝试,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实施过程中,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又要对集团技术管理进行阶段深入研究。

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并且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并且也加强了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于xx年度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接受微软系统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中国微软颁发的mcse系统工程师证书时.同年也获得北大方正采编高级系统管理证书,在xx年在cisco授权培训中心接受cisco网络工程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思科颁发的`ccna网络工程师证书,并自学ccnp网络专家课程.为了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xx年开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并且在xx年底顺利拿到工程硕士文凭。